tel.png 0931-2906969
外来创业者和兰州共同走上发展快车道
分类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18-05-14 10:28:22
如今,走在兰州街头,耳听八方口音。迎面走来的,可能是说着一口地道粤语的广东人,或者是已把兰州话说得地道的浙江人,更或是操着娴熟闽南方言的福建人,

如今,走在兰州街头,耳听八方口音。迎面走来的,可能是说着一口地道粤语的广东人,或者是已把兰州话说得地道的浙江人,更或是操着娴熟闽南方言的福建人,当然也有很早来兰的徽商、晋商、潮商,还有近几年大量迁入的河南人、陕西人、山东人……他们从祖国各地汇聚而来,语言可谓五花八门,而包容的兰州人对此并不见怪,甚至会觉得若真没了多元的口音反而觉得不习惯。

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中,有多少外地人涌入兰州创业,无论政府部门还是近些年成立的商会,都难以统计出具体数量,但有一点毋庸置疑,正是这些外省来的投资商,勇敢地奉献青春与汗水,不断地扩大投资创业的力度,助推兰州走上了快速发展路。

在数年岁月的磨砺中,在与兰州人的融合中,他们大多已把兰州当成了第二故乡,也见证了兰州30年来的发展。30年来,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,经历了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并已正式登台唱起了主角。截至2007年底,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跨上200亿元台阶,达到236.4亿元,占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23%,占到了全市经济总量的32.4%,其企业群体在吸纳就业、创造税收、搞活市场、繁荣经济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而外地人投资创建的各类企业,随着数量的增加、规模的发展壮大,对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。市工商联(总商会)作为政府管理非公经济的助手,尤其是作为非公经济人士的“娘家人”,通过以作为求有为,以服务求地位,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,吸引了一批影响大、知名度高的大中型企业,如众邦线缆、黄河企业、天庆集团等加入商会组织,扩大了总商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,既为外地人来兰创业搭建了服务平台,又有力地扶持了兰州非公经济的发展。

市工商联主席魏职勤和组织会员处张月明告诉记者,自1980年工商联恢复以来,建立的市场、行业、异地等各类商会多达百余个,会员总数已超过万人(个),其中异地商会有福州、温岭、晋楚、齐鲁、燕赵、莆田等10余个。会员遍布兰州众多行业和各大市场,像投资房地产业的晋商韩庆、鲁商刘洪祥,创立甘肃黄河医院的闽商林玉国,建设鱼池口小商品市场的浙商钟国庆,创办好为尔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的陕西人王联盟等。另外,在兰州水产、蔬菜市场豫商最多,在电子产品行业粤商经营者势众,冀商则以智能工贸、冀陇矿业等为代表,而浙商分布最为广泛,几乎在各大领域都能找到……外地人投资的这些行业和领域,有几个典型的特点:一是投资行业比较明显,比如兰州较大的民营医院,几乎都是闽商开办的;而百货业,约有60%是浙商在经营,水产蔬菜业大多是豫商在经营等。二是项目投资额度较大,从两三亿元到逾10亿元不等,如投资4亿元建设南湖大酒店,兰州多数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等。三是增加了生产型、科技型企业,如兰州吉利汽车生产线,甘肃宁氏实业公司等。四是市场业态得到充实,如家具企业、茶叶市场、物流市场等,都有了长足的发展。

近些年,兰州已成为外地人投资的“热土”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,来兰创业的外地人逐年增加,而且有不少人已经买了房子,甚至部分人连家中老小都带了过来,说明外地人对投资兰州信心大增,也是对兰州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的认可。而对于外地人为何愿意将“银子”投在兰州,甘肃省浙商商会分析认为,除了投资环境改善外,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首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,对外商有了政策上的吸引力;其次,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,在大西北处于“座中四联”的独特位置,是交通、通讯、商贸枢纽中心,便于物流运输,地理位置对吸引外商投资优势明显;另外,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,很多较偏僻的地方没有外来资本介入,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等资源,使得投资商争相前来投资开发这些“处女地”;同时,随着青藏铁路以及其他铁路货运和客运的相继开通,潜在的商机更是引起了外地商人的青睐。

浙商:从“草根”成长为“大树”

浙商,不仅仅指浙江人,而是个庞大的集体,是继徽商、晋商、潮商之后最具活力的商帮代表,由于改革开放以来,他们在现代商战中的出色表现,正成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当兰州的商业还是兰百、永百、工贸等本土百货业唱主角的时候,浙江人带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来到兰州,挑着家什走街串巷,以打家具、做皮鞋、缝衣服、卖茶叶、弹棉花等谋生。然而,谁也没想到这些在当时并不起眼的浙江人,在短短20多年里,很快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,并且“结链抱团”跑马圈地,抢占了兰州多个市场制高点,也从“草根”摇身变成了大老板,资产超过百万千万元。

兰州来了10万浙江人

上世纪70年代末,林贤友来了,余汉平来了,丁小福来了……浙商的眼光投向了西部,成千上万的浙商开始在甘肃创业。20多年过去了,浙商身影已遍布兰州四面八方。就城区而言,东有品牌服饰批发广场,南有贸通物流,中有国芳百货,西有义乌商城,北有房产企业……印证了从前经济学界说法: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。而这些也仅是在兰浙商投身这片热土,开办商场、建设房产、开发矿产资源等市场以及企业的几个典例而已。根据甘肃浙江企业联合会资料显示,到去年底,在甘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,兰州市约有10万多人,在甘创业从商经营户10万户,浙江企业有3000多家(在兰约有2000多家),在甘浙商年销售额达百亿元,上交利税3亿元左右,浙商涉足建筑、建材、水电、化工、房地产、商贸流通、餐饮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。在甘肃民营经济领域中,浙江企业所占比例48%,撑起了甘肃民营经济半边天。

不过,他们创业的成功蕴含着诸多艰辛。连日来,记者采访了5位浙商,每个人都提到了“六千六万”这个词,而这也概括了浙商20多年来的困苦经历,和不断付出换来的巨大成绩:来自千家万户,走了千山万水,讲了千言万语,吃了千辛万苦,用尽千方百计,挣了千金万银。在改革开放前,浙商同晋商、徽商、潮商相比,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卓著的成就,然而20多年后,浙商表现出的生存能力让前辈商帮黯然失色。现在浙商在兰州的形象,也早已打破了当初挑大担、摆地摊的“原始形象”,只要提起浙商,人们给予最直接了当也是最贴切的称呼是三个字:大老板。

小生意成就大产业

最早到兰州的浙江人是谁,包括浙商谁也记不起来,但到兰州创业的浙商,几乎都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产业。他们从“草根”成长为“大树”的经历,无不诠释着浙商创业的史话。

凭着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的吃苦精神,一批又一批的浙商来到兰州艰苦创业。20世纪80年代初,只有16岁的林贤友只身从温州农村来到兰州,做起了油漆工,并在“民百”做皮鞋代理商。几个月后,“不安分”的林贤友又将目光转向了布料生意,通过销售兰州的毛料、呢子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。到上世纪90年代,林贤友又另辟蹊径,打起了牛绒的主意。他将四川阿坝、青海等全国著名的三个牛绒生产基地的货源承包,果断占领了当时的牛绒市场,并创造了牛绒衫“贤友牌”,用三年多时间创办了数家牛绒服装企业,年产值达到数亿元。2000年,林贤友看到了东部市场的发展潜力,决定改变其车马店形式的粗放型经营模式,投资4.2亿元建起了东部品牌服饰广场。目前该广场已成为辐射西北、连接国内品牌服饰企业、市场的批发集散基地。

1983年,蔡贞友走出温州乐清独自来兰创业,白天走街串巷,吆喝着卖衣服,晚上睡窝棚,靠几包服装艰难起家。经过10年艰辛拼搏,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。然而从南方进货不但费劲,而且花费很大,经营成本增加利润锐减。1999年,与朋友合伙以5000万元承包了广州到兰州、杭州到兰州两条铁路专线42个车皮,第一年亏了1000多万元。而签下的首单生意是为兰化公司运货到南方,意外的是货物运送途中被淋湿,面对客户的赔偿要求,蔡贞友当即开出6万元的现金支票,这种办事态度赢得了客户信任,从此兰化成为蔡贞友货运公司的固定客户。而台州商人丁小福告诉记者,他从14岁起就在理发馆学艺,1992年来兰与人合伙做音响生意,经过拼搏赚够了首笔创业资本,他出资11万元,对方出资5万元,但对方要求利润平分,尽管条件苛刻,但是丁小福还是答应了。几个月后,他们净赚了30多万元,而对方却在此时撤资。面对资金周转的困难,丁小福依靠自己的诚信,以及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度过了危机,也使丁小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,目前建立起了西北最大的铝板材生产基地。

这些例子,在数百万的浙商当中不胜枚举。仅在兰州有建设新世纪广场的连新占,有合资建设鱼池口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顾月芬、钟国庆等,有创办大西北板材市场的朱仁爱……

近年投资都是大手笔

浙商在兰投入巨资、做大事业的还有很多,如在建筑、服务、高科技开发等领域纷纷崭露头角,像国芳百货、广厦六建、东阳二建等都成为产业主导者。在项目建设上,也是精彩不断。朱玉林等几位给浙商做助手的兰州人这样说:浙江人做事业,人人都很敬业,浙商在兰投资,个个都是大手笔。

王相国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,以前经营的是木器生意,而在2005年,由于门窗行业拖欠工程款严重,从此便转了行。他在考察了华西村、大邱庄之后,决定联合江苏无锡等地的朋友,在兰州七里河投资1.2亿元,建起了西北首家冷轧带钢及高频焊管生产线建设项目。主要以生产冷轧带钢、高频焊管和钢屋架为主,预计年销售收入3.15亿元,年利润约1500万元,综合税收约1000万元。浙商王益登投资1.2亿元开发张掖路步行街的改造工程;戴道森投资4亿元兴建五星级的南湖大酒店;浙商加速对兰州大西北板材市场、鱼池口小商品市场、大西洋厨具城等6大专业化市场进行整合等等。而在2007年新增项目有:投资4.2亿元的兰州国芳大酒店、投资2亿元的建设大厦收购改造项目、投资6.6亿元的吉利汽车制造项目、投资3亿元的飞天文化产业大厦建设项目、投资2.8亿元的甘肃普天房地产开发项目等等。

这些大项目在兰州的落户,都被誉为是甘肃浙商升级的典范,也是2004年浙商联合会提出的在甘浙商要加快转型、走联合之路的思路,引起在兰浙商的积极响应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,甘肃已成浙商投资第四大省,在甘总投资多达1000亿元,这不但为浙企再发展提供了平台,也为甘肃、兰州融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,达到了共赢的目的。

闽商:敢为人不敢为之事

长征机械,国内石油钻采行业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,一个根植于西部工业沃土的装备业骄子。也许你路过坐落在敦煌路上的长征机械公司,无法透过门面看出其过人之处,然而业内都清楚“兰长征”这块牌子的含金量,贴着“兰长征”牌子的产品几乎覆盖全国,难怪有员工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:有炼油厂的地方,就有“兰长征”的产品!

这不是夸海口。兰州长征机械有限公司始建于1978年。30年不长,却见证了一个企业从辉煌到没落,再从羸弱到强大的成长历程。日前,记者见到了有过人的胆识、精准的市场判断力、卓越的经营才干,且在兰州装备制造业界打拼20多年的闽商蔡少东,听他娓娓讲述了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。2004年秋,蔡少东在与克拉玛依客户的闲谈中,偶然听到了“兰长征”这个品牌。正是这个偶然,从此便将蔡少东的事业、命运与“兰长征”紧紧联在了一起。当时的长征机械可谓千疮百孔,企业亏损严重,濒临破产。凭着对行业的了解和对产品市场前景的分析,蔡少东敏锐地意识到,市场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,只要对长征机械的生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,开发生产品质优秀的节能环保设备,必将造就新的增长点。

别人眼中的谈资对于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蔡少东而言,居然成了千载难逢的商机!他迅速与省国资委、兰石集团接洽。在省国资委的支持下,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,他以惊人的速度,承债式整体收购了长征机械,2005年1月注册成立兰州长征机械有限公司,蔡少东成为总经理。当时,他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争议,大家都不明白,要这么个“烂摊子”有什么用?授命于企业危难之际的蔡少东,对“烂摊子”大动刀斧:人事、财务、薪酬、营销中存在的种种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被剔除,竞争、激励、自主等迸发着活力与冲劲的新词汇被写入了新公司的管理章程。人才引进、科技投入、新品研发、专利技术……随着新鲜血液的源源注入,长征机械的自我造血功能重新恢复,传承了老国有企业衣钵的改制企业,依靠先进的体制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紧扣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开发的空冷式换热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、节能效果好的环保节能设备及产品相继应运而生,成为“兰长征”品牌的主打产品。仅2005年,企业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,比改制前翻了几番。2007年,实现产值1.9亿元,成为七里河区的利税大户,员工收入连续3年增长,彻底扭转了原企业生产经营不利、职工人心涣散的局面。作为中石油、中石化设备资源市场一级供应商,长征机械的合作伙伴遍及国内各大炼化企业,国家重点项目———西气东输工程中80%的高压空冷设备是长征机械的产品。据蔡少东介绍,今年长征机械的产值将轻松突破2.5亿元。

重振兰州装备制造业雄风!市委、市政府的这一决策让蔡少东热血沸腾。已过了不惑之年的他,决心要在兰州这片创业干事的热土上多留下些可圈可点的印记。蔡少东早就为长征机械的未来规划了一幅志向高远的战略发展蓝图,但行事风格低调、稳健的他只将蓝图作为企业内部的发展目标而努力,并不外示。然而有一条是明确的,长征机械以振兴兰州装备制造业为己任,尽好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。2007年12月,在市政府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,蔡少东这个既有闽商的睿智与开拓精神,又有西北汉子侠义豪情的实业家再次成功收购了兰州锅炉厂。他的这一手笔为企业今后扩大生产能力,有效整合资源,实现规模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专家访谈

——外地人的创业精神

访兰大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、博导倪国良

近几年来,几乎所有来兰投资的外地人,都在说兰州的投资环境改善很大,给予优惠的政策也越来越多,这是令人欣喜的事。当然,要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投资,还需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。不过回过头来看,在十年、二十年前,无论政策还是投资环境都较弱时,徽商、晋商、粤商及后来崛起的浙商,依然来到兰州寻找商机创业,并从白手起家干出了大事业,这又说明了什么呢?答案非常明了:去学习。

从有关部门和媒体报道可以看出,目前在兰投资的外地人很多,有全国人数最多、最能吃苦的浙商,有善观时变、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闽商,也有已衰落又在奋起的徽商、晋商、潮商,更有近些年发迹的豫商、秦商、苏商等等。虽然他们言商的出发点不同,但他们骨子里透出来的经商精神:吃苦耐劳、善抓商机、敢于冒险、观念改变等,都值得兰州初创业者、中小企业等虚心学习。简单地说,创业者要去学外地人勇敢的闯劲,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,“无中生有”的经营方式,同时要放下架子弯得下腰,改变“小而不为”的思想观念。

对于像修皮鞋、摆地摊等活儿,大多数的本地人即使再穷,也不愿弯腰去干。但对吃苦精神闻名全国的浙商来说,这根本不是什么困难,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,就是对“草根”浙商创业前期所付出辛劳的肯定评价。除了这点,浙商“无中生有”的经营方式也耐人寻味。“哪里有浙商,哪里就有市场”,深刻地说明浙商有着类似天生的生意人眼光,能从平淡无奇中发现商机,能在毫不起眼的行业找到生财之道,并在他们的运作下变成赚钱的行业。相对浙商而言,闽商的敢闯敢为精神对初创业者冲击很大。“穷人不能成为富人,缺少的不是金钱,不是关系也不是人脉,而真正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,缺少的是敢闯敢拼的精神。”没有去做就担心失败,担心自己做不成,是部分本地人急需改变的观念,还包括“小而不为”的短视性。另外,浙商能从“无资金、无技术、无市场”,最终将“草根”培育成林,得益于其自身的努力,当地人要创业并发展壮大,不妨去借鉴借鉴,也许受益不浅。

当然,外地人来兰创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,他们扩大投资搞活了市场,方便了当地群众生活需求,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,带来了新的投资观念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对促进东西经济大融合、拉动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同时,也需要当地人转变一种观念,那就是外地人来兰投资,并不是将钱都赚走了,而是当他们在买卖做大之后,都把资金留在这里继续发展,这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无疑是多了一个外力。

备忘录

在兰部分外地商会

甘肃浙商商会

2001年8月7日成立,是全国首家

由民政部特批的省级异地商会。目前在甘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,工商经营户约10万户,浙企约3000多家,浙商年销售额达百亿元,解决再就业人数25万人以上,浙企涉足建材房产、商贸流通、水电化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。

甘肃冀商商会

2005年10月26日成立,现有企业会员单位400多家,其中以智能工贸、冀陇矿业、科外学院等为代表。“同是燕赵人,河北一家亲”。商会现已初具规模,回望冀商百年,追溯辉煌商史,循迹先辈的步履,梳理冀商的历史,秉承冀商的商道,以期再创辉煌。

甘肃中原商会

2006年7月16日成立,现有会员企业120多家,其中以甘肃众邦集团、兰州普生药品公司、甘肃陇运集团等为代表。在甘肃投资兴办企业的豫商涉及房地产、建筑、药业、运输、公益、物流、贸易和零售服务等各个行业,其中资产超过亿元的有数十家。

甘肃晋商商会

2007年3月31日成立,其成员由来自吕梁山、太行山、太岳山、汾河水的在甘经商办企业的三晋大地人士自愿组成。涉及房地产、矿产业、机械加工、汽车销售、餐饮服务、医药、百货、生物科技等行业,资产总量超过10亿元,现有会员单位200多个。

甘肃江苏商会

2007年5月22日成立。商会成立前,在甘江苏籍企业有400余家,目前约有200家企业成为商会会员,涉及地产、餐饮娱乐、矿业、电机、通信、百货等行业。江苏商会将在招商引资、项目开发、非公经济等方面做出成绩,促进甘江两省经济发展。

甘肃鄂商商会

2007年12月20日,由原甘肃省工商联湖北商会和兰州市工商联荆楚商会合并,进行资源整合后在兰州成立,现拥有会员3万余人,会员企业500多家。截至目前,鄂商在甘投资兴办企业和从商人士约11万人,累计兴办各种企业600多家,投资总额近百亿元。

甘肃粤商商会

2008年4月30日成立。早在120多年前,广东商人在兰州就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活动规模,甘肃粤商是较早来甘的外地商人,为甘肃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商会拥有会员企业400余家,在甘投资发展的粤商已超万人。

甘肃闽商商会

2008年9月19日成立,闽人的特点是爱经商、敢经商、善经商,并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和“善观时变”的掌控著称。目前闽商商会有会员300多家,涉及行业有房地产、商贸流通、水暖器材、建材石材、医疗服务、机械制造、石油化工、IT电子等。